穿越金沙江,岗托村石山上的西藏两个红色大字赫然在目。70年前,解放军在这里升起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;70年后,这个昔日贫穷、落后的村庄,已旧貌换新颜,大步迈向新时代新生活。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,普巴在屋顶上换上了崭新的国旗。
新华社记者詹彦摄红星,从这里照耀西藏岗托村,隶属昌都市江达县,与四川隔江相望。1950年10月6日,拉开西藏解放序幕的昌都战役,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,时年8岁的普巴第一次见到了帽子上镶着红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。通过解放军驻守岗托时放映的幕布电影,小普巴知道了毛主席,知道了北京,知道了国旗上红色与五颗星的意义。那时起,战士们军帽上的红星,像种子一样,植根在普巴心中。
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十八军行军雕像。新华社记者詹彦摄27岁时,他选择参军,成为了自己年少时最感激的人。参军期间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74年,普巴退伍。之后他回乡担任村干部,带领村民发展农业生产,改善基本生活,屡次获得地方上的嘉奖。70年来,他亲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民主改革、改革开放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,见证着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。
江永次仁老人在回忆往事。新华社记者詹彦摄天堑,从这里变为通途旧西藏,广袤的土地上,没有一条公路。横亘在川藏之间的金沙江,更是难以逾越的天险。1954年,川藏公路成功贯通。
20世纪70年代,金沙江大桥建成,国道317线在岗托村成功连通了金沙江两岸。天堑从此变通途,岗托村也因此成为西藏东大门。70年来,昌都逐步形成了对接周边的四纵三横三联公路网,乡村公路也遍及全市所有行政村。1977年,20岁的岗托村村民贡松格来开始用一辆二手的解放牌卡车,在昌都至成都之间运输木材。
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,普巴拉着孙子和孙女在田间散步。新华社记者詹彦摄贡松格来跑运输的40多年间,换了8辆车。随着路况的优化、货车性能和载重的提升,他的收入也从一年2万元增长到20万元。
在他的带动下,村里至少有15户村民买了货车,奔波在川藏公路上。国道317线交通状况的持续改善,加速畅通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,越来越多的过路车辆,拐进了这座自带红色资源的村庄。如今,村里80%以上的家庭都有了汽车。岗托村第一书记薛伟说。
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一户人家的屋顶上国旗飘扬。新华社记者詹彦摄薪火,在这里代代相传回忆起解放前的日子,88岁的江永次仁几度落泪。
那时候没有尊严可言,生命也无足轻重。老人举起右手,食指第一个关节处,呈现出接近90度的弯折,这是封建农奴时代留给他难以磨灭的伤痛。
解放军的到来,改变了他的命运。贡松格来讲述岗托村的变迁。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摄昌都战役期间,18岁的江永次仁作为向导,跟随十八军一同进军昌都。
一次战斗之后,战友们用白布盖住两位牺牲战士的面部,含泪背着尸体,走了几天几夜,回到已经解放的江达县安葬。他回忆道。1959年,江永次仁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作为岗托乡的一名干部,工作中,他时刻牢记党员身份,积极参与到有益于群众的各项事业中。退休后,他申请加入党的政策村级宣传队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宣传党的精神和惠民政策。
这是9月24日拍摄的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。新华社记者詹彦摄我亲历了西藏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,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,我一定要让年轻一辈知道。
江永次仁说。两年前,江达县投资超过1300万元修建了十八军渡江纪念公园,岗托村党支部经常在十八军行军雕像前开展支部活动。目前岗托村49名党员中,已有约四分之三是中青年。
更换屋顶的国旗,是普巴每个月一次的仪式。年事已高的普巴,腿脚大不如前,于是把农活交给了女儿,但唯独爬上楼顶换国旗这件事,普巴坚持亲力亲为。
现在我们的美好日子,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,这份恩情,我们不会忘记。他说。
本文关键词:博冠体育app下载安装手机版,博冠体育官方网站,博冠·体育app官网入口
本文来源:博冠体育app下载安装手机版-www.mibosh.com